水下潜水(尤其是水肺潜水和自由潜)的呼吸技巧直接关系到安全性、下潜效率和体验感,不同潜水类型的呼吸方法有所侧重,但核心是通过科学控制呼吸来节省气源、平衡压力、稳定身体状态。以下哈尔滨水下潜水介绍具体技巧及注意事项:
一、水肺潜水(SCUBA)的呼吸技巧
水肺潜水依赖气瓶供气,呼吸技巧的核心是稳定、缓慢、深吸深呼,避免过度消耗空气和引发身体不适。
1.基础呼吸模式:缓慢均匀的腹式呼吸
吸气:用鼻子缓慢深吸,让气体充满肺部底部(腹部随吸气自然扩张),而非仅用胸腔呼吸。吸气时间保持3-5秒,确保肺部充分扩张。
呼气:通过嘴巴缓慢呼出,呼气时间比吸气稍长(4-6秒),彻底排出肺部废气(避免残留CO₂堆积)。呼气时嘴唇微张,形成小气流,减少气泡噪音(也能帮助保持身体稳定)。
关键:全程保持呼吸节奏均匀,杜绝“急促浅呼吸”——浅呼吸会导致肺部换气不充分,CO₂积累,引发胸闷、急促,加速空气消耗。
2.下潜与上升时的呼吸控制
下潜时:随着深度增加,水压增大,需通过呼吸配合耳压平衡(如捏鼻鼓气)。此时呼吸保持平稳,避免因紧张憋气——憋气会导致肺部压力骤升,可能引发肺扩张伤(尤其上升时)。
上升时:必须持续缓慢呼气(“吐气不停止”),让肺部气体随水压降低自然排出,防止气体膨胀损伤肺部。即使气瓶漏气或紧急上升,也绝不能憋气,需保持呼气状态。
3.节省气源的技巧
减少无效消耗:避免频繁转身、剧烈动作(动作越稳,呼吸越平缓,空气消耗越少)。
呼吸频率放缓:保持每分钟呼吸6-10次(陆地平静呼吸约12-20次),通过延长呼吸周期减少换气次数。
深度与呼吸的关联:深度越深,气体密度越大,相同呼吸量下消耗的空气更多,因此在深水区更需刻意放缓呼吸。
二、自由潜(闭气潜水)的呼吸技巧
自由潜依赖一口气下潜,核心是高效储氧、减少耗氧、延长闭气时间,同时避免过度屏气导致危险。
1.下潜前的预呼吸(呼吸准备)
过度通气(谨慎使用):自由潜常用“4-7-8呼吸法”——吸气4秒,屏息7秒,呼气8秒,重复3-5次,目的是排出体内多余CO₂,延长闭气初期的舒适感。但需注意:过度通气可能掩盖身体缺氧信号(如急促感),增加黑视风险,新手需在教练指导下进行。
腹式深呼吸:最后一次吸气时,用腹部发力将气体吸入肺部最大容量(约80%肺容量,避免过度膨胀导致不适),吸气后保持身体放松,减少肌肉紧张带来的耗氧。
2.下潜与上升时的闭气控制
闭气阶段:下潜时保持身体流线型(减少阻力),全身肌肉放松(尤其肩部和颈部),因为肌肉紧张会加速氧气消耗。可通过专注于“缓慢吐小气泡”(每3-5秒吐一个小气泡)来稳定心态,同时感知体内氧气消耗状态。
上升时:接近水面时若感到憋气,可缓慢吐出少量气体(但不要完全呼气),避免肺部过度收缩。到达水面后,先用力呼气(排出肺部残留废气),再深吸一口气,恢复呼吸节奏。
3.关键原则:不挑战极限
自由潜的闭气时间受个人体质、训练程度影响,新手需严格遵循“感到不适即停止”,绝不能强迫自己延长闭气——缺氧的早期信号(如头晕、指尖发麻)是身体的安全警告,此时应立即上升并恢复呼吸。
三、通用注意事项(所有潜水类型适用)
避免憋气(除自由潜闭气阶段):水肺潜水时憋气是“致命禁忌”,压力变化会导致肺部气体膨胀/收缩,可能引发气胸、纵隔气肿等严重伤害。
呼吸与身体姿态配合:呼吸时保持身体稳定,吸气时身体略微上浮,呼气时自然下沉,利用呼吸节奏控制浮力,减少对脚蹼的依赖(尤其在中性浮力控制时)。
应对紧张情绪:潜水时紧张会导致呼吸急促、耗氧增加。可通过“专注呼吸”缓解——将注意力集中在吸气和呼气的过程上,重复“吸气-屏气1秒-呼气”的循环,逐步放松身体。
定期练习呼吸肌:平时可通过腹式呼吸训练(如瑜伽呼吸法)增强呼吸肌控制力,提升潜水时的呼吸效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