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访问哈尔滨鲨鱼潜水俱乐部官方网站!

137-9661-5554
水下潜水时如何应对突发情况
更新时间:2025-08-29 10:38:00 点击次数:98 次

  水下潜水(尤其是休闲潜水)的突发情况多与装备故障、环境变化、身体不适相关,核心应对原则是“保持冷静、优先保障呼吸与浮力、科学操作、及时求助”。以下按“常见突发场景”分类,梳理具体应对方法,同时附上通用安全前提(避免突发情况的基础)。

  一、通用安全前提:减少突发情况的“预防措施”

  突发情况的应对,始于下水前的准备——多数危险源于准备不足。需提前做好3件事:

  装备检查(下水前必做):

  呼吸装备:检查面镜是否贴合(无漏气)、二级头呼吸是否顺畅(吸气不费力、呼气无阻滞)、备用气源(如备用二级头)是否固定到位。

  浮力装备(BCD):测试充气/放气阀是否灵敏(按压充气阀能快速充气,拉动放气绳能顺畅排气),确保低压充气管(连接气瓶与BCD)无破损。

  配重系统:确认配重带/配重块固定牢固(不会脱落),且配重重量合适(水面直立时,BCD放气后能轻微下沉,吸气时可浮起)。

  通讯装备:若潜水深度>10米或组队潜水,携带水下对讲机(检查电量),或提前约定手势信号(如“上升”“有问题”“氧气不足”)。

  环境了解(出发前确认):

  提前查潜水点的水流(是否有暗流/急流)、能见度、水温(选择对应厚度的潜水服,避免失温)、潜在风险(如礁石、海洋生物、沉船残骸)。

  若为陌生水域,优先跟随当地潜导(熟悉环境,能预判危险)。

  身体状态(下水前评估):

  避免感冒、鼻塞(鼻塞会导致耳压无法平衡,引发中耳损伤)、疲劳或饮酒后潜水(酒精会影响判断力,且加速氧气消耗)。

  若有基础疾病(如哮喘、心脏病、高血压),需提前咨询医生,确认是否适合潜水。

  二、常见突发情况及具体应对方法

  场景1:呼吸装备故障(最紧急,优先保障呼吸)

  呼吸是潜水的核心,一旦二级头(咬在嘴里的呼吸装置)故障,需按“优先用备用气源→紧急上升”的逻辑处理:

  情况1:二级头吸气困难/漏气

  先尝试“清二级头”:若因进水导致吸气费力,可按住二级头的“purge阀”(排气阀),用力呼气——气流会将二级头内的水排出,恢复正常呼吸;若漏气(呼气时气体从面镜或二级头缝隙漏出),检查面镜是否戴正,或二级头咬嘴是否松动(若松动,重新咬紧或调整咬嘴位置)。

  若清障后仍故障,立即切换“备用气源”:用手摸到胸前/腰侧的备用二级头(通常挂在BCD上),快速咬入,同时向潜伴做“有问题”的手势(手掌摊开,左右摆动),示意其协助。

  若备用气源也故障(极端情况),立即执行“紧急上升”:保持面镜贴合(避免进水呛咳),用嘴缓慢呼气(防止“减压病”——上升时肺部气体膨胀,不呼气会导致肺泡破裂),同时控制上升速度(≤10米/分钟,可通过观察深度表确认),直到浮出水面。

  情况2:气瓶氧气耗尽(压力表显示<50bar)

  若自己氧气耗尽,立即靠近潜伴,用手势(指向自己的二级头,再指向潜伴)请求“共享气源”——潜伴需将备用二级头递给你(或你主动取用潜伴的备用气源),两人保持近距离(1米内),缓慢上升。

  若潜伴氧气耗尽,你需主动递出备用二级头,同时用手扶住潜伴的手臂(避免其慌乱中挣扎),带领其匀速上升(上升过程中提醒潜伴“缓慢呼气”)。

  场景2:浮力失控(导致快速下沉或上浮,易引发碰撞/减压病)

  浮力失控多因BCD充气/放气不当、配重不合适,应对核心是“快速调整浮力,恢复稳定姿态”:

  情况1:快速下沉(BCD放气过多/配重过重)

  立即停止下潜:双腿并拢,身体保持直立(减少水流阻力),同时快速按压BCD的“充气阀”(持续充气,直到身体不再下沉)——注意不要过度充气(避免突然上浮)。

  若充气后仍下沉(可能配重过重):解开配重带的快卸扣(通常在腰侧,一拉即可松开),丢弃部分配重(优先丢1-2块,避免配重全丢导致快速上浮),直到浮力平衡(身体能在水中悬浮)。

  若下沉中遇到礁石/障碍物:用手臂护住头部和躯干,避免碰撞(碰撞可能导致面镜脱落、潜水服破损),同时继续调整浮力。

  情况2:快速上浮(BCD充气过多/配重过轻)

  立即停止上浮:身体前倾,头朝下(降低重心),同时拉动BCD的“放气绳”(或按压手动放气阀),缓慢排气——排气时小口慢排(避免一次性放气过多导致突然下沉),直到上升速度降至≤10米/分钟。

  若上浮速度无法控制(如被暗流带动):保持缓慢呼气(绝对不能憋气!憋气会让肺部气体膨胀,引发气胸),同时观察周围环境(避开礁石、船只),浮出水面后立即打开BCD的充气阀(充满气,确保在水面漂浮)。

  场景3:身体不适(耳压失衡、失温、抽筋,易引发连锁危险)

  情况1:耳压无法平衡(下潜时耳朵疼痛)

  立即停止下潜:上升1-2米(减少耳部压力),尝试“耳压平衡动作”——常用两种:①捏鼻鼓气(捏住鼻子,轻轻向鼻腔内鼓气,直到耳朵听到“噗”的一声,说明耳压已平衡);②吞咽口水/打哈欠(适合轻度耳压不适,通过吞咽带动耳咽管打开)。

  若多次尝试仍无法平衡:说明可能鼻塞或耳咽管堵塞,立即上升至水面,放弃本次潜水(强行下潜会导致中耳损伤,甚至鼓膜破裂)。

  情况2:身体失温(水温过低,出现发抖、乏力)

  立即停止潜水作业:向潜伴示意“需要上升”,两人匀速上升(避免因乏力导致浮力失控)。

  浮出水面后:快速脱掉湿潜水服,换上干燥的保暖衣物(如冲锋衣、保暖内衣),喝温热的非酒精饮品(补充热量,避免饮酒——酒精会加速热量流失)。

  若失温严重(出现意识模糊、无法行动):立即寻求医疗帮助(失温可能导致低体温症,需专业复温处理)。

  情况3:肢体抽筋(多发生在腿部、脚部,因水温低或肌肉疲劳)

  保持冷静,避免挣扎:抽筋时挣扎会消耗大量氧气,且可能导致身体失衡,先缓慢呼气,保持浮力稳定(BCD轻微充气,确保身体悬浮)。

  自我缓解抽筋:

  腿部抽筋(小腿后侧肌肉):伸直抽筋的腿,用手抓住脚尖(或脚蹼),向身体方向缓慢拉动(持续5-10秒,直到肌肉放松),同时缓慢按摩抽筋部位。

  脚部抽筋:弯曲脚踝,将脚尖向小腿方向勾(或用手按压脚掌),缓解肌肉紧张。

  若自己无法缓解:向潜伴做“帮助”手势(手掌向上,上下摆动),让潜伴协助拉伸抽筋部位,缓解后缓慢上升(避免再次引发抽筋)。

  场景4:环境危险(暗流、海洋生物、船只靠近)

  情况1:遭遇暗流(被水流带向未知方向,无法自主游动)

  不要对抗水流:对抗暗流会快速消耗体力,导致疲劳,正确做法是“横向游动”——向水流的垂直方向(如水流向东,你向北或向南游)游动,直到脱离暗流区域(暗流通常有固定范围,横向游50-100米即可脱离)。

  若体力不足:保持浮力稳定(BCD充气至中性浮力),身体呈“水平姿态”(减少水流阻力),随水流漂浮,同时观察周围环境(避开礁石、渔网),并通过对讲机或手势向潜伴/水面船只求救。

  浮出水面后:若被暗流带离潜水点,立即打开BCD充气阀(保持漂浮),挥舞手臂或使用信号棒(白天)、手电筒(夜晚),吸引水面船只注意。

  情况2:遇到攻击性海洋生物(如鲨鱼、海胆、水母)

  鲨鱼(多数情况下鲨鱼不主动攻击人类,除非被挑衅):保持静止,不要快速游动或拍打水面(避免引起鲨鱼注意),缓慢后退,远离鲨鱼。

  海胆/礁石:若不慎触碰海胆(刺扎入皮肤),不要强行拔刺(易断在皮肤内),浮出水面后用白醋浸泡(软化刺的钙质,便于取出),若刺较深需就医;靠近礁石时保持身体与礁石距离≥30厘米,避免刮伤潜水服或皮肤。

  水母(被蜇后会引发疼痛、红肿):立即远离水母,用海水冲洗蜇伤部位,浮出水面后用碱性溶液(如肥皂水)涂抹,若出现呼吸困难、头晕,立即就医(可能过敏)。

  情况3:水面有船只靠近(易被螺旋桨误伤)

  立即发出警示:浮出水面时,若发现船只靠近(距离<50米),立即打开BCD的“信号气笛”(按压充气阀旁的气笛按钮,发出尖锐声音),或挥舞橙色信号旗(潜水专用信号旗,示意船只避让)。

  快速远离船只:保持身体直立,快速向远离船只的方向游动,同时观察船只航向(避免船只转向时靠近),直到船只远离后再继续潜水或上岸。


哈尔滨鲨鱼潜水俱乐部

致力于潜水培训、潜水装备的销售及维修保养,潜水旅游。

Copyright © 2022   哈尔滨鲨鱼潜水俱乐部     黑ICP备14006380号-3   

主营区域:黑龙江哈尔滨三亚
扫一扫